世界杯备战催生CBA租借潮 多支俱乐部开启"人才共享"模式
随着男篮世界杯预选赛进入关键阶段,CBA联赛近期悄然掀起了一股球员租借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本赛季已有超过15名球员通过短期租借方式临时转会,这一数字创下联赛历史新高。
"国家队集训抽调导致部分俱乐部阵容吃紧,租借机制成为维持联赛竞争力的有效补充。"——CBA联盟竞赛部负责人张伟
租借新政下的三方博弈
本赛季CBA推出的《特殊时期球员流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在世界杯等国际大赛备战期间,允许俱乐部之间以"1+1"形式(1名球员换1名球员或现金补偿)进行短期租借。新疆广汇与浙江稠州日前完成的李根-吴前互换租借,就开创了国手级球员流动的先例。
- 租借期最短3个月,最长1个赛季
- 母队保留球员所有权和肖像权
- 租借方承担70%薪资+额外培养费
青训体系遭遇"挖角"隐忧
不过这种临时转会模式也引发争议。广东宏远青年队教练杜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些俱乐部把租借当成'试用期',赛季中途召回球员会打乱青训梯队建设。"上个月就发生过北控队租借的辽宁小将俞泽辰被紧急召回参加亚预赛,导致双方俱乐部产生合同纠纷。
赛季 | 租借人数 | 涉及俱乐部 | 平均租借时长 |
---|---|---|---|
2021-22 | 7 | 5 | 4.2个月 |
2022-23 | 15+ | 11 | 6.8个月 |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租借潮中涌现出多个"双赢"案例。山东高速将替补中锋朱荣振租借至缺兵少将的青岛队后,该球员场均得分从4.1分暴涨至12.3分。这种"放虎归山"式的培养模式,或许将为CBA球员流动机制提供新的改革思路。
随着世界杯窗口期的临近,CBA联盟计划在年底推出更完善的租借补偿方案。包括设立200万元的"国脚培养基金",以及要求租借方必须提供同等位置的替代球员等条款。这场由大赛引发的球员流动变革,正在重塑中国职业篮球的生态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