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乒乓球“二王一马”辉煌的时代,王励勤的名字可能不如王皓的正手猛击和马琳的灵活逗趣那样引人注目,但凭借他如教科书般的正手弧圈球、坚如钢铁的意志和谦逊勤勉的性格,他书写了一段关于“天道酬勤”的乒乓球传奇。
17岁的王励勤在1995年首次进入国家队,却因为身高达到1.86米被视为“动作僵硬、难以成就伟大”的选手。1997年在曼彻斯特世乒赛,他在男单1/8决赛中惨遭欧洲选手痛击,媒体甚至称他为“国家队最差主力”。然而,在这个上海少年的字典中,“认输”二字并不存在。凌晨四点的训练馆成为了他蜕变的见证:他加练15筐多球,而其他队友只练10筐;在队友休息时,他则反复观看比赛录像,将欧洲选手的弧圈球轨迹深深刻入自己的肌肉记忆。到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22岁的王励勤与阎森搭档意外击败刘国梁和孔令辉,夺得男双金牌。这块金牌不仅撕碎了外界的质疑,更令他以世界排名第一的姿态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如果将奥运会视为王励勤的“首秀舞台”,那么世乒赛则是他神坛的战场。虽然在世乒赛上他所向披靡,但奥运男单金牌却依旧成为王励勤职业生涯中的“未竟之梦”。身高1.86米的王励勤打破了传统乒乓球选材的观念,将身高劣势化为竞争优势。2014年退役后,他选择扎根于乒乓事业。
展开全文
王励勤的职业生涯虽然没有马琳那种鬼魅的发球,也缺乏张继科的张扬狂热,但他用18年如一日的努力,成为了“努力型天才”的最佳代表。今天,看着樊振东和王楚钦在赛场上轰出激烈的弧圈,那些划破空气的轨迹中,依旧闪烁着名为“王大力”的传奇印记。或许,真正的传奇从来不是短暂的天赋之星,而是那些将“勤奋”这两个字刻入骨髓的孤勇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